阳明心学的感悟
1、 相由心生,行为心声,世界是你慼知到的世界,是你认识到的世界,拂心尘,养心性,显良知,发正念,立正德,扬善行,心无旁鹜,专心做好当下,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象老师对待授课一样,用心,用责任,用激情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教授!
2、心学原本《传习录》有一段对话:“陆澄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意思是:“学生陆澄问:‘清静的时候,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到事情,感觉就不一样了,怎么办呢?’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才能清静时也安定,变动时也安定。’”阳明强调“事上磨炼,修心至要”,就是要求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心境不随事务而沉浮,经过不断地磨炼,最后进入“不动心”的境界。
3、用修行的话讲就是“在状态”。什么叫在状态?就是内外一致的简单状态。心里第一反应是什么,就跟着它去了,不要再去做加工,不要再去做强化。内外一致的情况下,内外是通畅的。内外一致是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坦荡的状态,简单的状态。(阳明心学的感悟)。
4、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受益匪浅,忙碌是邮政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管理的本质在于经营和管理人心!人心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知行合止于至善,勤学经,改己过,责人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修行良知,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首先要用心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把心转化为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心。人走在一起叫团伙,心走在一起才叫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用心干出一番事业。
5、谢谢这段跑步收听的经历并结合自身的种种工作生活的反思,谢谢阳明先生,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6、在状态。至少要面对自己的感觉,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的概念都拿掉,不要去压抑自己。尽量保持内外一致地去解决问题。
7、“神”在受精卵发育的过程当中会不断注入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神”随时都在。后天“神”会分散,大多数人的“神”会逐渐被耗散,所以导致很难有专注力。真正的专注力实际上是能够调动“神”,聚焦在某个事情上。
8、 与之对照,甚是相符。正是内心每日的忙乱和浮躁,不能平心静气,才造成事倍功半,欲速不达!静下来,调整好,理顺清,道才疏!
9、 比如,两人发生了矛盾,事后一方主动向另一方道歉,体现了“诚”彰显了“诚意”;逢年过节,向长辈或尊者敬酒时先干为敬,并送上祝福的话,表达了“诚”送上了“诚意”。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和“诚意”的含义远远不止这些。
10、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11、“三立”里面最难完成的就数“立言”。立言看似只是著书立说,但没有天下第一的头脑、丰富多彩的阅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无法达到此等境界的。中国古代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最好是“三立”皆备,这一点与西方人颇为不同。西方人要求学术和从政完全分离,在美国已经变成固定的法律,从政的不能去大学当教授,大学教授不能去从政。因为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亦官亦学,大学者多半出身于官僚队伍,终身研究学问而建立学说的人几乎为零。
12、如何才能内求和内明——从觉察自己的身心开始
13、 我愿老师带给的精神大餐!能打开我们的内心,理清我们的困惑安心,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14、工作出差在路上的旅拍者,深夜案前码字思考的孤独者。645篇原创内容
15、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16、 叶企孙先生的人生经历也验证了阳明学的几个核心观点:心即理,存善念;致良知,恩世人;事上磨,终不悔;知行合终成大师。德行高尚,功高盖世,感人至深,高山仰止!!
17、才华横溢的王阳明,被宦官陷害,被判入狱,身心深受磨难,几年后又送去龙场,之后在龙场入定静修,在龙场那种瘴气冲天,很少人能活下来的地方,王阳明绝地逢生。之后龙场悟道,悟出心学,知行合格物致知,名震天下。
18、“只说不做”的人即便是禅修,也只会是文字禅,仅仅停留在大脑上。实际上,文字只是我们表达意思的一种方式。当两个人心意相通时,无需文字表达,一个眼神就能够“一切都在不言中”,文字表达只是一种方便,同时也会存在瓶颈,会有语不达意和词穷的时候。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便以为是‘知’,真正的求知精神,一定要与“行”结合在一起。
19、所以,真正的“知道”,不见得是脑子的“知道”,而是一种内明。学问走到最后都是内明,而不是外在的“明白”,是要向内求。比如,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大家讲的都是工具模型,都是听起来都对的道理,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却总觉得不能切中要害,不够鲜活,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文字只是一种载体,如果真的明白了,是可以游刃有余地换一种比喻、换一种说法,随时举例来说明其中的含义。
20、从小立志做圣人的王阳明,以圣贤为目标,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心怀天下,文武兼修。王阳明兴趣广泛,象棋,箭术,刀枪棍棒,排兵布阵,书法,诗词歌赋,道家养生之术...
21、稻盛和夫曾经在六项精进中提到一点“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单纯从文字上看,很容易理解,但当各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却很难真正做到。所以“行之明觉精察处”往往就会去思考其中的究竟,细细觉察背后的差异到底在哪里,这也才是真正的“知”。“知”不是文字上的“知道”,不是逻辑上的“明白”。所谓“不要有感性的烦恼”,真正体验了整个过程,知道了其中细微的差别,才是真正的“知”。
22、真正的求知精神源于一个人本身就有想要探索究竟的动力,而不仅仅是“我原来就是这么做的”,或“别人告诉我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23、 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去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阳明心学说的是心,是人心,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一个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去出发,也许,仁爱、尊重、诚信、精进、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出发的,感谢李老师!
24、要做事,就需要具备知识和能力,阳明心学的另一个思想随之跟进——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和“心即理”,在认知逻辑上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方法论思维,即强调人与自然、事物的对等互动而产生正确的知识,这也是对佛教方法论的借鉴,在古代哲学的三大谱系中,是最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关于知行合阳明最著名的一句话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这就有现代实践论学说的味道了,与中国古代坐而论道、崇尚清谈的学风相比,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从人们的亲身体验来讲,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熟悉一些文字表述,看起来也算知道了某些事理,但亲自去干又需要另外的操作知识了,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历史上说得好、干不好的人物经常出现,马谡、赵括、王衍之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修心做事,既要谈定心的能力,还要有做事的本领,而这本领就来自于“知行合一”。拥有本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做事的成功,如此才有实现“三立”的可能,修心才有扎实的目标。如果修心到家了,事情经常失败,迟早会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