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说说大全 /

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54句集锦

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

1、责编| 心源  审校 | 文平  朗诵| 宋凯强

2、“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说,人自身有道德体认、辨别是非的能力,天性中有向上向善的本能追求。

3、“致知”的说法,则来自《大学》。相传《大学》为孔子的亲授弟子曾子所作,“格物致知”的思想也是来源于孔子的思想。

4、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5、“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

6、//内容简介: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代”,孔教运动的赞同者或反对者都面临一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处理政教问题以重建中国政教秩序?作者通过对儒家政教问题来龙去脉的梳理,对政教问题在不同时代儒家学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清末以来康有为“政教分离,双轮并驰”的立场、梁启超“分则两美合则两伤”的政教观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关联和异同展开了极具力度的检讨,从而展现出“近代新儒家”重在调适传统的保守主义风格。作者指出,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来善待儒教?如何重建合理性的政教关系?这应当是我们今后思考中国文化未来走向时,不得不认真思索的时代课题。

7、教育的对象和着眼点就是“人”。“人”字有三个点,美斯坦福人把“人”的顶端定位为帮助学生找准人生的定位与目标。这既是“致良知”,也是“立德”。美斯坦福人把“人”的一撇定位为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既是“知行合一”,也是“立功”。美斯坦福人把“人”的一捺定位为信念和心态。这既是“心即理”,也是“立志”。

8、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9、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

10、蜉蝣不解,问蚂蚱:什么叫明天?什么叫明天早上?蜉蝣的生命只有一个白天,它从未见过明天。

11、人人皆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是良知的发端。

12、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13、“‘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4、“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15、后来,徒弟徐爱问阳明先生:“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16、● 王阳明:开挂的人生,由此开始,做到,自然一片光明!

17、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

18、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9、我们的社会不乏空头理论家,缺的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20、   音频后期| 靖凯  图片 |白喆  排版 | 诗旸

21、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2、“格竹事件”过去了二十年以后,因为种种原因,王阳明被流放到了贵州贵阳龙场的驿站。这个地方有一个阳明洞,王阳明便在此悟道。根据王阳明晚年的记忆,在龙场他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意思是孔、孟这样的圣人如果遭遇到与我相同的处境,他们会跟我说些什么道理呢?他通过静坐这种方式,收摄精神,日夜作息,群居独处,力求澄清杂念,不肯妄言妄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专最终完成了自我突破。

23、有人说:“既然我本来就有良知,我的心原本就是好的,那何必还要去‘致’呢?”

24、他反省自己,恢复过去的做法,重新参加演出,远离市场,叫经纪人每天按过去的方法给他发电报。他的头脑又变得清晰了,感觉得到了股市的脉动和节奏,看清了股价的走向。很快,他的账户又恢复到以前的一百万以上了,而且在股市大跌之前就全部清仓了,躲过了惨痛的崩盘。

25、有自利利他、胸怀天下的贤人之心,则呈现贤人之道,就妙用普世的仁爱、通达的智慧、浩荡的胸怀和磅礴的能量等等贤人之德,则成就贤人之事。

26、在心上持之以恒地用功,自己的格局与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事业和家庭就会拥有一个崭新的、倍增的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27、后来老虎又和大雁做了朋友。到了冬天,大雁说:我要到南方过夏天了。老虎同样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去南方?冬天的冰天雪地不也很好吗?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山头,我也可以享受我占山为王的一生。

28、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9、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终于以自己的生命体证了“心即理”,体证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经历,来注解孔孟之道。自此以后,阳明先生才真正创立了自己的学说——阳明心学。

30、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从蜉蝣到蚂蚱、到青蛙、老虎、大雁,格局和境界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整个生命就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31、孟子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这是人的天性与本能,是人性中本自具足的。

32、如何把软件升级,如何不停探索开发软件新的功能,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一个是向外求索。向内求索是“内省”,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练”,用我们现代的话说是“实践”。

33、迟忠波:我在认真学习“阳明心学”后,总结出了三句的话,个人认为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有了这三句话可以打开很多人的心结,让“心”解放。

34、达至良知的过程,就是拂去“镜上尘”、复其本体的过程。

35、从公元1509到公元1519年十年的时间里面,王阳明从股级一直官升至正部级,可以说官运重新亨通。但是,这10年里面“阳明心学”几乎没有跨越式发展。直到公元1519年,又一场巨大的危机,让王阳明的人生再次“失衡”,“心学”才又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36、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让他们从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37、青蛙开始冬眠,第二年惊蜇时醒来,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不同于蚂蚱、蜉蝣,青蛙见识过春夏秋冬,也明白春夏秋冬的道理。

38、“内省”有两种,一种是“冥思”、“打坐”,就是寻找自己的潜意识、寻找自己的内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弄清楚自己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生活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有一个富翁和渔翁的故事:一位渔翁在海边悠闲地晒着太阳。一位老富翁看见了,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工作挣钱?渔翁回答说,为什么要去赚钱呢?富翁说,赚到很多钱之后,你就可以悠闲地在海边晒太阳了。渔翁回答说,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是呀,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悠闲地晒太阳,现在就可以晒了。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才发现,自己奋斗来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39、阳明先生讲,自己是迫不得已,才与大家一口说尽。只担心后世学子听着容易,只将其当作口头禅、当作光景而已,辜负了良知的本意。

40、良知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41、我们学习圣贤思想,就是学习圣人之心,不断地去除心中的不明与私欲,让自己的内心抵达良知,并且启用良知。唯有如此,我们的心灵品质才能不断地提升,从士人之心,提升到能人之心,再到君子之心,乃至朝向圣贤之心。

42、“内省”是做减法,减少欲望,减少各种梏桎对内心的束缚,拂除各种灰尘对内心的蒙蔽,回归“本真”。

43、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44、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哲学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

45、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46、一个小小的蜉蝣(水上飞虫),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蚂蚱交了朋友,很欢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蚂蚱说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见。

47、因而终其一生,我们需要不断建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心如明镜,让自己的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才能以健全的心灵品质,依道而行,实现真正的成功。

48、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49、循理为善,从欲为恶。通过我们自己是否动心、动气,就知道我们的判断之中是否掺杂了个人私意。当我们内心达到纯乎天理而无一私人欲之杂的时候,则是圣贤的境界了。

50、“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落脚点。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他还说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人的立功。

51、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52、的确如此,所有的圣贤经典都是亲身实践而来的真理。我们若把经典当成文字,不在自己身上切实用功,则多学无益。

53、(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