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说说大全 /

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51句集锦

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

1、//内容简介: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代”,孔教运动的赞同者或反对者都面临一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处理政教问题以重建中国政教秩序?作者通过对儒家政教问题来龙去脉的梳理,对政教问题在不同时代儒家学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清末以来康有为“政教分离,双轮并驰”的立场、梁启超“分则两美合则两伤”的政教观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关联和异同展开了极具力度的检讨,从而展现出“近代新儒家”重在调适传统的保守主义风格。作者指出,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来善待儒教?如何重建合理性的政教关系?这应当是我们今后思考中国文化未来走向时,不得不认真思索的时代课题。

2、阳明先生说,天地之间的花草,本无善恶。但我们如果喜欢观花,讨厌杂草,就会认为花是善的,草是恶的,必要除草而后快。如果喜欢草,则认为草是善的,非要留着窗前的草。这样去判断善恶,已经掺杂了个人的私意和好恶,所以不够公正。

3、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4、“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6、后来蚂蚱跟青蛙做了朋友。到了秋天,天气逐渐转冷,青蛙说:我要回去睡觉了,明年春天见。这次蚂蚱不解,问:什么叫明年?什么叫春天?蚂蚱只有几个月的生命,这就是它整整的一生。(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

7、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与生俱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面对自己的错误与过恶,非常痛苦,这是你的是非之心在起作用。

8、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9、五种入流之心,呈现五种相应之道,妙用五种相应的仁爱、智慧、胸怀、能量等多种德,成就五种相应之事。

10、他彻底领悟到“格物”的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八个字就是阳明龙场悟道的核心内容。从孔子创立的圣人之道,它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这八个字也意味着阳明心学初步形成。

11、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2、最后,让我们从阳明先生“侃去花间草”的一则小故事中再来体证“心即理”:

13、阳明先生37岁龙场悟道,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4、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从蜉蝣到蚂蚱、到青蛙、老虎、大雁,格局和境界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整个生命就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15、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16、“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承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17、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能做出自己的正确的判断,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尤其不要轻易迷信权威。任何时候,别人的话,尤其是权威的话,都要经过自己思考,要过自己“良知”这一关。每人都有“良知”,但有些人受欲望、贪婪、虚荣心等的蒙蔽,没有发挥作用。

18、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让他们从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19、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经学特征,或者说体现了经学发展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心学发展阶段的特质,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经学之宋学,这是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心学发展阶段和环节,值得人们认真加以探讨。

20、为什么人拥有的物质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反而,人心是越来越远,认识人的成本越来越低,真诚的朋友却越来越少。

21、王阳明第一次得罪的是太监,差一点死在了贵州,这一次得罪的是当时的皇帝,这一次看来是难逃一劫了。

22、“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落脚点。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他还说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人的立功。

23、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最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

24、王阳明心学,有几个核心的概念。心就是理,致良知,知行合心外无物。如果不细心体会,很容易造成误解,不仅得不到有益的启发,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5、//内容简介:近些年来,阳明学研究如日中天,相比之下,朱子学研究却略显冷清。作为宋代新儒学的代表,朱子思想的丰富性仍有不断解读和展示的空间。面对当下“朱子学再出发”的学术呼吁,这本书对朱子学进行了一次“重新解读”,旨在通过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进路,从朱子文本中“重新解读”出以往被忽略或被遮蔽的朱子哲学的意义。作者专门撷取了朱子“仁学”“心论”“敬论”“工夫论”“鬼神观”等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史研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重现朱子思想的整体性意义。

26、一样的“本然”,最后的功能不一样,就是说“明觉”是不一样的。本然是人刚一出生的“良知”,“明觉”是经过不断的“致良知”、“事上磨练”后达到的境界。

2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8、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9、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30、因而,一颗圣人之心,即是纯乎天理之心,天理即良知,良知即天理。

31、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32、责编| 心源  审校 | 文平  朗诵| 宋凯强

33、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34、阳明先生回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35、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终于以自己的生命体证了“心即理”,体证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经历,来注解孔孟之道。自此以后,阳明先生才真正创立了自己的学说——阳明心学。

36、(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37、从这一点上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而且每个人的“良知”都大致一样,就好像一部电脑,出产时基本都附带装有“WINDOW××××”的软件。

38、良知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39、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你世界的全部,那么,是不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也未必如此。

40、对待儒家经典,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从形式上讲,不受儒家经典的束缚,以六经为我心的注脚,相对轻视经典,把宋学区别于汉学的崇尚心悟,以己意说经的特征和倾向进一步发展。

41、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42、“龙场悟道”发生之后,王阳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心即理”。

43、后来,他回到了纽约,在接近交易所的地方专门租了个办公室,请了好几位经纪人,办公室有三部专用电脑,直接交易所的即时行情。按理,行情细分到分钟图,甚至秒点,他应该操作得更好才对。事实上,潮水般的行情信息搞得他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很快,一百多万元又亏剩几十万了。

44、(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45、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

46、美国有个演员叫尼古拉斯的,他要环球演出,叫股票经纪人每天发一封电报给你,把他所关注的几个股票的“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都发给他,然后他根据这些信息,在头脑中构想出这些股票的波动情况,大意是,股价突破波动的“箱顶”,证明股价有向上的动量,买进;股价向下跌穿“箱底”,证明股价没有承托的力量,要平仓。他把这种理论叫“箱体理论”。他用这种办法,把几万元钱炒到一百多万元。

47、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

48、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

49、按照美斯坦福人的“人”字定位实施的教育,许多学生找准了自己人生的定位与目标,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和心态,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50、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八。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