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50字
1、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2、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
3、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亲读共读吧!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做一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做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偶像,帮助孩子更好的爱上阅读,走进阅读。
4、我非常建议我们家长朋友们能够多一些自我学习成长,比如在孩子早期阅读培养当中非常好的一个阅读载体:绘本图画书。图文并茂,趣味精彩,同样也是分级分龄,主题不同,品类丰富,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阅读特点,从无字绘本到少量文字绘本再到多文字绘本直至有故事情节的绘本图画书,渐次提升。因为薄薄的一本绘本书,在不了解其价值时,我发现许多家长是轻视它的作用的。如果我们家长能够首先去认真阅读并了解它的话,我相信我们在陪伴孩子阅读过程当中,给到孩子的帮助将会更大。
5、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6、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7、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8、《幸福的种子》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1000天阅读效应——0~3岁阅读启蒙及选书用书全攻略》 、《感动大人的图画书》等等,包括亲近母语APP平台都有推出许多相关专业品质的课程。
9、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0、上小学那阵,才进入正规的读书学习阶段,上学读书的第一课不是“人、口、手”,而是两个人物图象,分别是印有“毛泽东主席”,“华国锋主席”,接下来是汉语拼音,
11、我的读书生涯始于小时候老屋对门的托儿班,那时候与其称为读书,不如称为背书,因为那会,时兴背“毛主席语录”,我小时候因记忆力强,总是对语录不忘,因而小时候常有些大一点的孩子挡住我的去路,让我背语录,我是一字不差的背过,连托儿所的老师也称赞我。
12、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13、我上学时期唯一可获取的课外知识和材料来自于家中的《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这些书被父母亲称之为“五卷”,据母亲说,这些“五卷”是姨父从西安带回来的,听母亲说,当时姨父在“人委”,我也不知道人委是干什么的,但从这些“五卷”中,我知道了那篇井冈山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好得很和糟得很》,知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王明”原名“陈绍禹”以及王明的冒险主义等。
14、如果要更多的知道古人努力读书的故事,可以去购买一本《中国古人刻苦好学趣事》。真本书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的一部图书,作者是卡恩才、翁文豪、孙以楷。书中记录了孔子好学不倦、苏秦刺股而读、张良拾鞋得兵书、黄霸狱中学(尚书》、路温舒放羊读书、匡衡凿壁借光、郑玄三年见师一面等故事。
15、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6、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17、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18、“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但大人的希望,却总是让小孩感到深深失望。”
19、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0、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21、文字不多,图文并茂,翻开每一个画面,跟孩子聊天,然后每天我们又能够按照书中的图画兑现我们对孩子所说的,当书中的故事情节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言行让孩子发现一致时,孩子也就确信了。那种孩子粘妈妈难分难离的问题是不是就轻松化解了?
22、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23、✔比如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阅读的图书;
24、我们书房有个会员,她家孩子六个多月大的时候,妈妈就带她走进我们书房,成为我们的会员。如今已经三岁大的孩子,非常喜爱读书,每天晚上都会有睡前阅读。所以,你会发现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地坚持陪伴孩子一起亲子共读,相信孩子一定会慢慢地爱上读书。父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孩子会越早爱上阅读。
25、西汉匡复衡家里贫穷,白天干制活,晚上才能读书,但买不起蜡烛。邻家有烛光,他就在墙上凿个洞,让光照过来,在洞前借光读书。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这就是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
26、他就想了个办法,利用天上的月光读书。由于长期勤学苦读使他学问进步很快,后来成为齐的国子助教。这个成语形容家境贫寒而勤学苦学。
27、小学阶段,最时兴的是看小人书,我的一位发小因其母亲是老师,家中常有各种连环画小人书,我们就在下午放学后,或者周末在他家的院子里看小人书,诸如《英王陈玉成》《双枪老太婆》《五十一号兵站》《雷锋》等,在这里知道了李秀成和陈玉成,学习了雷锋,后来因为学习任务的增加和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看小人书曾告一段落。我的读书由此转向了教科书,从《寒号鸟》读到了枉费光阴的可怜可悲,从《百鸟学艺》读到了燕子的耐心和毅力,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读到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从《穷人》读到了人间的友爱并不在贫富之差距,而在于一颗仁爰之心,以至于我听到隔壁低年级同学读到《植物妈妈有办法》,“牛马有角,鸟有翅膀,植物靠的啥办法”,就急切地想看看他们的新书,也想从中知道植物种子的分离办法。
28、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可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忙下,最终见到了真的老虎,经过很多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最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29、我坚信:“有爱读书的孩子,就有我们放心的未来。”
30、施洋搓脚夜读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31、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8囊萤映雪
32、就算是读书了,听到二年级的学生读到“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泥塑收租院里》,我就急切地想上二年级,想看看二年级的新书模样。
33、记得我家儿子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一次我接他放学,老师说他今天在班级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绘本故事,是他阅读过的一本绘本图画书故事。老师说他讲的不错,而且同学们都听得很开心。
34、3月31日(周四)晚19: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朱爱朝老师,将为孩子讲述二十四节气和日常生活的故事,带孩子了解中国的文化。
35、“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36、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甘地夫人
37、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38、“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39、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40、有些父母喜欢教训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他们自己吃尽了苦头,好像也没变成人上人耶……
41、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42、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
43、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44、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古代名人求学故事篇8孙敬悬梁苏秦刺股
45、“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46、关于亲子阅读和家庭教育,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47、从此以后,戴震跟从在江永左右,随时质疑问难,研究学问。最终成为著名考据学家。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1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8、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49、“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50、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5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那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先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所以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52、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53、晋代时期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54、我国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于谦曾写过一首《观书》的诗:
55、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56、哥白尼从小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喜欢观察天象。他常常独自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
5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58、在他的《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一书中,一群小孩在“为什么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讨论中得出结论:综合大家开会的宝贵意见,我发现大家其实也没那么讨厌读书,只是大人老是要我们用同一种方法读同一种书,太无聊了。
59、“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60、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
61、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62、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向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最终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63、“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64、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古代名人求学故事篇3厉归真深山访虎
65、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孙康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孙康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66、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67、三 范仲淹 范仲淹自幼丧父,因为家境贫寒,他的母亲就拿荻草在地上教他写字。十岁时他道醴泉寺读书,因为没钱买米,每天只煮一把米做粥吃,煮好粥,让粥冷却下来结成块,然后在中间画个十字分成四块,每次只吃一块,这就是著名的“断齑划粥”的故事。最后,范仲淹终成一代大家,写出了千古名篇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绝世佳句而万古流芳。
68、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69、哥白尼回答说:“不。我要一辈子研究天时气象,叫人们望着天空不害怕。我要让星空跟人交朋友,让它给海船校正航线,给水手指引航程。”
70、这里我还有一个非常棒的阅读故事分享给大家: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小女孩,文字、数字在她眼里就像一堆歪歪扭扭的积木、乱七八糟的图形;上学后,受到班上同学的排挤、欺凌,然后被分在被称为“垃圾场”的班级;别的孩子已经可以读第第三本书了,而她还在读第一本书.....
71、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佚名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72、这样的孩子,你能想象她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呢?
73、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亲读会培训师陈利军,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关于家庭亲子阅读的话题。
74、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75、童第周慢慢长大了,他的几个哥哥深明大义,将小童第周送入了可供食宿的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
76、那有的家长说了,老师你说的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可是就是做不到。那问题来了,你都做不到,你为什么要求你的孩子一定能做到呢?你的孩子每天都在听着你说话,看着你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