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说说大全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61句集锦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2、  至于谓此为专接凡夫者,盖显如来之大慈大悲。世尊悯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发无上宏深大愿,故号愿王。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文曰:‘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盖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沦苦海,头出头没,若无此十念必生之大愿,众生何由得出轮回?故为多障众生,特垂方便,开此易行之法,甚至于经灭时独留此经,以作舟航,故云‘专为凡夫’也。

3、  (3)《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所注为大经第八种魏承贯氏会本。

4、◆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剎。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经须臾间。

5、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身悉金色愿。三十二相愿。身无差别愿。

6、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7、◆如何用真诚心念这声万德洪名阿弥陀佛修无量功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

8、  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景。此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复如殊效神验之灵药,能愈不治之沈屙。广疗众病,普施饶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议’也。至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人寿十岁,垢重障深。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9、◆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10、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11、◆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12、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13、  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土,以亲闻佛训故,无退转故,寿命无量故,故必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净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圆生四土。

14、  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15、图文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16、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剎。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17、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复有十方佛剎。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受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18、顶礼尽虚空一切诸佛菩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19、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0、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反而无之。若谓原本是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筴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21、  (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别异之法俱时成就,谓之异成。)晋译《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又《普贤行愿品》曰:‘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于一念见三世’。皆显延促同时、三际一如之义。故《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之中,亦多显此。如《大教缘起品》云:‘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德遵普贤品》云:‘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又《歌叹佛德品》云:‘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同显此第九玄门。

22、  净土经论约百数十部。以上就本经部类,与带说净宗经论略举其要。至于密部有关净宗之典籍,为数尚多,均未列入。

23、 玄奘讲信,要忠实于原译,就比较繁。所以《阿弥陀经》,玄奘的译本是十方佛赞;鸠摩罗什的翻译是六方佛赞,他尚简。

24、◆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所摄佛国。超过于彼。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25、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26、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27、◆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8、  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见梅光羲居士本经序)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29、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30、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闻名发心愿。临终接引愿。

31、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32、◆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着甚深之法。及波罗密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剎。

33、  论‘机’,则有‘当机’与‘不当机’之别。三根之中,谁最当机,古说不今当明究。盖以世尊五时说法,均是随机设教,应病与药。一般而论,则大乘经典,菩萨众当机,小乘典籍,二乘当机。唯此净土,奇特殊妙,独标一格。古有诸说,下标三例:

34、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35、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

36、◆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37、  蓦直念去公衆號每日更新一篇淨宗同修《無量壽經》學習心得分享,並無版權,歡迎轉發。

38、  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39、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40、  清代彭二林(际清)居士于《起信论》中判本经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日释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直判本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彼士大德,多同此说。《大经释》曰:‘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又日溪师云:‘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盖指其他圣教,虽具圆融之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但净宗则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直出三界,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也。又《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指阿鞞跋致,义为不退)……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可见钞意亦与上引日德之说吻同,且所谓‘无上醍醐’,自然应是契理契机最极圆顿之圣教也。是以日《秃钞》云:就顿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难行圣道之实教,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之教也。二易行净土本愿之教,《大无量寿经》等也。二超者,一竖超,二横超。《甄解》释云:‘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41、      受持傳承《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願以師志爲己志,荷擔如來的家業。

42、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43、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何等为五:

44、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光明无量愿。触光安乐愿。

45、  《无量寿经》二卷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46、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获陀罗尼愿。闻名得忍愿。现证不退愿。

47、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他心通愿。

48、  欲修净业者必读此经,因其为净宗诸经纲要故;非读不能深入故,读之能得总持故。已修净业者,不可不读此经,因其于世出世间因果、苦乐,详赅无遗故;非熟读不能坚正信故;又于极乐依正修持法式,非读此不易明了故。

49、◆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剎。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50、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51、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国无女人愿。厌女转男愿。莲华化生愿。

52、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王氏临终,端立往生。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流通胜于原译。我国龙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莲池大师曰:‘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故于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于所撰《弥陀圆中钞》中,专取王本经文。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

53、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

54、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55、  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

56、  (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57、  复以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真实之本际也。契理者,盖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故云契理。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58、佛言佛语:善知识到哪里去求?愈是真善知识愈谦虚,决定不可能自赞毁他,说“别人不如我,我什么都行”,这种“善知识”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现在的“善知识”,都是赞叹自己、毁谤别人。我们要晓知道,凡是自赞毁他的,一定不是善知识。善知识都非常谦虚,处处都忍让,不会说是任何场合站在别人前面,要争着出风头。真正修道人,说老实话,他们的态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清净的,所以只有我们凡夫去找他,他不会找我们。自古以来,世出世间法,大家都说“求学”;学,是我们要去求的,他不会主动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59、◆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60、◆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瘖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实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