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四诀
1、立志,就是意之所向,它是王阳明心学的一大主题,也是王阳明人生初始的主题。据说,王阳明12岁时在北京长安街漫步。一大仙模样的人拽住他说:“我为你看相,不收钱。记住我下面的话,你的胡子到领口时,进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窝,结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圆。”
2、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3、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4、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王守仁心学四诀)。
5、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
6、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7、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8、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1472年—1529年)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王伦以教书为生,父亲王华是成化辛丑科状元。身为状元之子,王阳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与时人不同的是,他读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
9、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
10、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11、这位球星却说,那些时刻确实很美妙,但他最爱用的招数,是45度线的中距离跳投。这样的进球,看似普普通通,却是最稳定最有效的得分手段。
12、吕端哭笑不得,当众言明真相后,那些士绅名豪们脸色突变,面面相觑,把刚才带来的礼品又都拿走了,甚至有人还出言讽刺。
13、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14、然而,各人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对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上,于是王守仁又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他解释道:“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这乍一听起来,似乎有浓厚的先验主义的味道,其实这种观点,首先是承认了个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具备评判分析、独立掌握“天理”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一主观条件,便可以掌握与拥有“天理”。王守仁进一步阐述:“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可见,王守仁“心学”创立的本身就是建立在对程朱理学的否认之上,强调在对“天理”的认识与掌握上人人平等,这无疑是一缕振奋人心的解放思想的春风,因而引起当时学者们的强烈反响。其影响极为深远,王守仁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崇高的声望。明代中期以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明末东林d领袖顾宪成评价道:“正(德)、嘉(靖)以后,天下尊王子(即王守仁)也,甚于尊孔子。”
15、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
16、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7、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18、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未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儿,才做出他自认为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在当时的确是标准答案,明朝的知识分子们当然是以读朱熹理学通过考试进而做官为毕生理想。
19、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2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守仁
2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守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2、“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责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23、稳,是一种能力。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
24、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25、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26、由此可知,王阳明所说的勤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光明良知的过程。
2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28、“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29、朱宸濠久攻安庆不下,气急败坏,突然听到王守仁已攻下南昌,大为惊恐。谋士李士实等人劝其千万不可回师,应离开安庆,直攻南京,如能在南京即位,江西自会归服。可是朱宸濠忧心如焚,执意不从,命撤安庆之围,以大军回救南昌。
30、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31、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32、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3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守仁《传习录》
34、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3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守仁
3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37、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守仁
38、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39、官军乘胜进击,积极扩大战果,歼灭了四散奔逃的残兵败将。继而收复了九江与南康,王守仁率领的官军大获全胜,战绩辉煌。当将士把载有朱宸濠的囚车送人南昌之时,全城军民围观,欢呼之声震动天地。当朱宸濠见到王守仁后,在槛车中大呼:“王先生,我欲尽削护卫之兵,请降为庶民可乎?”王守仁朗声回答道:“有国法在!”
40、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41、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42、忍得过困境、咬得紧牙关,坚持到底,才有机会东山再起
4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传习录》
44、志向未立定,就如同无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连鬼都不知道你最后能到哪里!谈到这里,我们可看出王阳明所谓的“立志”就是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它可以是具体的,诸如我想当个科学家、我想当个政治家等等。但他话锋一转,马上进入他对立志的看法:
45、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46、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47、由此可知,王阳明所谓的“立志”其实是学做圣贤常行善事,“念念存此天理即是立志”,也就是致良知的志向。
48、真正的高手,从不寄希望于险中取胜。反而是那些中规中矩的招数,看似笨拙,却保证了整个棋局的安全
49、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50、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51、稳,是一种态度。很多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差错。归根结底,是得过且过,态度不够认真。
52、可见,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有时甚至关乎生死。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53、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54、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55、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56、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著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57、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58、北宋初年,宰相吕端遭奸臣陷害,被贬还乡为民。回到家后,当地的一些官吏和豪绅都集结一起带着重金厚礼来拜访他。
59、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60、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61、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62、消息传来,王守仁又召集众将商议。有人建议:鉴于朱宸濠兵马强盛,我援军未至,难与其相对抗,不如坚守不出,以待四方之援,叛军久攻不下,必然不战自溃。王守仁以为不然。他说:“朱宸濠虽然兵势强盛,但所至之处烧杀掳掠,并未逢大敌与之鏖战。朱宸濠鼓动士气,必以即大位后富贵荣华相许,现在进取无门,老巢又倾覆,众心离异,沮丧而归。我军乘胜击之,定获全胜。”当天,又有抚州知府率兵马来援。王守仁犒赏三军,准备与叛军决一雌雄。
63、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64、或许有人问,这只是道德志向,和事功不搭边。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你能存天理去欲望、良知光明,用这光明的良知去行走天下,何事不可成?
65、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因其曾筑室于阳明山中读书,学者又尊称为“阳明先生”。研究者们将其定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当时是对占学术界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之一大反动,它的产生与明代中叶政治黑暗、危机四伏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
66、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7、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