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气的诗词
1、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2、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关于清明节气的诗词)。
3、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清明节是缅怀故人的日子,是充满悲伤之日,这一天连老天爷都与我们这些失去至亲的人们一同哀伤,一起落下思亲之泪!
5、半园新杏连绵雨,送尽清明百姓家。《清明祭诗》
6、亲人与自己隔着咫尺江山,像极了余光中的那首诗:你在那头,我在这头。
7、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
8、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
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0、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1、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2、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13、清明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祭祀的节日里,我的泪水又一次“泛滥成灾”,亲人的离去,让我倍感思念。因为思念,我常常在梦中惊醒;因为思念,我的枕巾常被泪水浸湿……
1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15、译文:鞭炮响转眼间一年己过,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拂。
16、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清明》
17、这段时期韦庄多辗转于长江以南区域,虽说人人皆道江南好,韦庄已爱上江南春水碧于天,醉卧画舫听雨眠的诗情画意,可这一切又怎能代替心心念念的故乡长安呢?
18、 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物复苏的郊外。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然而诗人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坐出神。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19、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20、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21、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
22、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23、清明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扫墓祭祖、春游踏青是两大习俗。
24、这首诗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绪。首联“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
25、情感: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的美。
26、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27、他拖着因忧思故国而多愁多病身,望着“如泡如幻”的世界,感觉梦幻般希望的泡沫已幻灭。贫病中唯有借酒消愁,更衬出韦庄心中难掩的思乡情切。
28、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杜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长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29、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30、情感:漂泊异乡的诗人看见凄凉的扫墓场景,表现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31、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清明祭诗》
32、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33、情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34、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35、 清明向着晚霞,才肯展露绝代风华;山泉映着华光,才懂得清明的意蕴。
36、朝听细雨润门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诗》
37、 化鼠:田鼠的变化。清明一到,田鼠就因天热躲进洞穴。
38、等得僖宗驾崩,宦官拥立昭宗继位,韦庄才得以回到已阔别十一年的长安。转年韦庄参加科举破天荒得中进士,那年他已经五十八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