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说说大全 /

法家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24句集锦

法家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

1、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3、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不仅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在他的著作中,也吸收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说思想。在《韩非子●主道》篇中,就论述了“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体现了道家认为“道”是事物的根本且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思想;又指出:“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于下”,反应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韩非子师从荀子,而荀子虽属儒家,但是在人性观方面却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而是认为人性本恶,因此荀子和孟子在儒家中分属“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两派。韩非子则继承了“孙氏之儒”的“性恶论”,认为人人都有“利欲之心”,追求名利是人的本性。在诸子百家当中,名家是一个与法家对立的思想流派,以辩论“名实”即概念和指称的事物之间关系为中心,以善于辩论而闻名,常常借着辩论“刑(形)名”的关系来反驳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尹文等。而韩非子虽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却也在著作中多次借用“名实”的说法,如《韩非子●定法》中提到:“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功名》中提到:“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韩非子●奸劫弑臣》中提到:“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这里应当注意的是,韩非子在这里并非是对道家、儒家还有名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而是借用上述各家的观点来论证实施法家思想的必要性。为了实现君主“无为而治”的“道”,而同时又面临着群臣和百姓的“性本恶”,那么就需要明确“名”“实”相符,通过“奉公法,废私术”、“奉法者强”来实现“国富兵强”的“明君之道”,归根到底就是要运用“法”来治理国家和军队(在当时治国和治军的界限并不像后是那样明确)。因此,不同于道家重视对“道”本身的追求,韩非子更重视“无为而治”的“治”的效果;与荀子主张恢复用“礼”来约束人性所不同,韩非子主张通过确立并严格执行“法”来惩恶扬善;原本属于名家思想的“刑(形)名”之说,经过韩非子的论述被赋予了法家色彩,而至于在后来竟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法学概念。此外,诸子中的其他各家对韩非子思想的形成也有着影响,并且在他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不再赘述。

4、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5、儒家与墨家的区别:儒家主张博爱,但从人类天性出发,认为爱有差等。儒家在承认差等的前提下,通过礼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规定。墨家主张泛爱,强调君子对于所有的人类应该具有无差别的爱,否认礼制的合理性。墨家在这个思想前提下,主张平等,反对暴力和战争,其行为近似宗教信徒。儒家承认天命存在,认为天命不可违,但更重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墨家则重视鬼神的存在和作用。

6、忠指忠诚,上到国家、民族,下到亲朋好友以及所有人,都要忠诚对待。

7、李悝战国时期率先在魏国变法,魏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法家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

8、慎到,尊称慎子。古慎国(今河南省正阳县)人,列国时祖上由山东迁居赵国。

9、《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10、核心思想: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

11、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2、孝指孝顺,敬孝,对长辈一定要孝顺,尊老爱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长辈若有错,要明确指出来,好言相劝,以理说服长辈,而不是恶言相加。

13、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14、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其思想主张是“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15、当前,全球已建成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基本任务的“孔子学院”五百多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

16、商鞅,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17、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18、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19、据《汉书●文艺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有据可查的有189家,4324篇著作;而据后来的《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当然,真正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学派一般公认的只有十家,即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其中,对于当时政治格局影响最大要数法家、道家、墨家、儒家和纵横家。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道法自然”,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儒家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人物,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忠恕、中庸、德治、仁政等;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是当时内部纪律最严密的学术团体,历代首领称“巨子”,成员在各国做官都必须推行墨家思想,所得俸禄也必须缴纳给团体,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尚同”、“非攻”、“尚贤”等,并认为应该顺从“天志”。上述三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思想家,本人很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即便是墨家也只是通过结社来间接实施政治影响。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诸子百家”中最积极“入世”的流派--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产生于战国时期,大多数是鬼谷子的学生,以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而著称,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谋划多从最现实的政治需求出发,其中合纵派代表人物有公孙衍、苏秦,连横派代表人物有张仪,他们都是显赫一时,佩一国甚至多国相印。纵横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却没有像道、儒、墨三家那样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20、李悝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

2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22、孔子重礼仪,不谈人性,认为仁爱是治世良药,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庄子以无为求无为,老子以无为求有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向善墨子认为兼爱是治世良药,主张劳动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重法约束孙子,以兵道成名思想的方向不一样,不用比就知道不同了 。

23、儒家:第一个,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儒家。而说到儒家就不能说孔子,因为后来人都是奉孔为师,尊孔而行的。但孔子一生却没有什么著作。而是有他的弟子整理他平日里的言行记录成册才有了后来的《论语》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