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说说大全 /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36句集锦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1、但是在秦朝末年却因为“法家治国”的理念,导致秦朝由一个“大一统”国家,在秦二世的时候就土崩瓦解,正所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秦朝是法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虽然秦朝因推崇法家而盛又因推行法家而亡,但这也不能全盘否定“法家思想”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2、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赋予了秦取代周的合法性,也使秦始皇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极度的自信。这在“议帝号”一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秦始皇不满意臣下拟定的“泰皇”称号,自以为功盖三皇五帝,就采用了“皇帝”这个具有创始意义的称号。他还以为子议父、臣议君没有意义,就废除了谥法,并志满意得地以为“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36页)秦始皇以为“水德”胜“火德”便是历史的终结,而他应了“水德”之后便可以万世而为君。可以说,正是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给了这个本性暴虐的君王以不同寻常的自信和自恃。

3、就在商鞅变法的同时,另一位法家人物申不害也在韩国发起改革。与商鞅注重基层的“法”不同,申不害更重视顶层的“术”。

4、对于“法”的含义,韩非子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也。”因此,所谓的“法”乃是统治者用来统治臣下的工具,由国家制定法令,用它来规范与控制臣民。其中,赏罚是法令的主要内容,只要赏得谨慎、罚得公正,就会使民心悦服,进而听从号令。使得国家行政运作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高效而畅通。但是“法”也可能会被权臣所窃取,成为篡权夺位的手段。例如田乞就通过大斗换小斗的做法,市恩于民,窃取了齐景公的赏赐之权;而赵高也利用秦二世厌政的机会,指鹿为马、铲除异己,盗用君主的刑罚之柄。

5、为了使君主的神圣权力不受侵犯,韩非主张尊君卑臣,并提出要“强公室,杜私门”,主张对那些私门势力和好比恶虎一样的权臣,要散其d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予以坚决铲除和镇压。

6、时代的车轮来到了秦朝。如何对辽阔的疆域实现直接管理,秦朝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样板:变分封制为郡县制、统一文字......一系列促进大一统的举措,无疑是古代历史的跨越性变革。而保证这些制度落实的,就是被后世诟病的严刑峻法。

7、如此看来,法家的“重刑”并不必然地导致暴政,“暴政”并不符合法家的思想,要法家为秦的暴政而亡承担责任是不公平的。

8、仓储系统本是封建社会建立在各地的粮仓,以备饥荒等不时之需。秦代的仓储系统,与其他各个时期的略有不同。储备的粮食多为宫廷消费和军事征伐准备,明显缺乏赈济社会的功能。

9、春秋时期包括战国初期,各国之间遵循周礼,礼尚往来。偶有大国称霸,也只是称霸,并没有哪一个国家有统一天下的志向,各国只是诸侯,周天子才是天下共王。及至楚王问鼎中原,不臣之心已起,擅自称王,战火初起,东周也随之进入战国时代,各国之间开始争夺土地财产,进而引发军事竞争。战国初期,魏国人才众多,先有李俚变法,后有吴起领军,魏武卒雄霸天下。与秦争河西之地,屡战屡胜。河西之地本是秦国封地,就这样被魏国占据60年,期间秦魏之争时常发生,互视对方为世仇。

10、人们所以会将秦的暴政和法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多是误会了法家的重刑思想。诚然,法家人物中的商鞅和韩非有“轻罪重罚”、“以刑去刑”的思想。如商鞅认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商君书·赏刑》,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页)”“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商君书·靳令》,第81-82页)”韩非也说:“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韩非子·六反》,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20页)在法家看来,重刑的目的是为了“禁奸止过”,为了使那些想要作奸犯科的“盗贼”产生畏惧而不敢犯刑,从而达到威慑的效果,进而实现“国无刑民”。退一步说,即使有人触犯重刑,首先也不是那些“良民”,因为“良民”是不会主动招惹刑罚的。因此,法家的“重刑”目的是为了防止“重罪轻罚”,出现奸邪之人不惧刑罚的局面,而不是无原则的滥刑。“重刑”也不能成为实施暴政的借口。

11、(3)法家思想中的赏罚适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12、虽然汉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晁错也是颍川人,但不是研究历史的人也不清楚其出身。颍川真正让普通百姓觉得耳熟,是《三国演义》这部根据《三国志》改编的小说,因为三国时期许多人才都是所谓的“颍川系”,随着小说变得人人熟读,颍川系的名号也越来越响,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13、至于许多人推崇的无为而治,则带有明显的“无奈”性质,除了休养生息时期不得已而为之,更多时候只是存在于人们的理想、憧憬之中。

14、那么韩非子的文章究竟说了什么?为何会令秦始皇如此的赞赏?

15、要怎样形容这些苛政、重役、酷法呢?正如我们初见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墓,以现代人的自由、平等观念视之,深觉不可思议。能够从僻处西垂之地走出来一统全国的秦帝国依靠的难道仅仅只是强悍武力?《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孔子对秦的高度评价: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行中正。“行中正”是施政恰当之意,法家的政治法律思想对于要在西北高原上与周边剽悍的游牧民族对抗的秦国来说其实十分恰当,只不过秦朝统治者在后期对法律过于迷信,导致后世因秦亡一事对法家思想多有回避。

16、法家思想要求一切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后世有人评论,法家思想将秦朝这个国家了变成了集权政治,并且走上了战争机器的道路,类似二战时期的德国。

17、地址:广州市天河路101号兴业银行大厦3楼、13楼

18、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人提出来的,如何会说法家呢!下面咱们就说一下法家人。

19、至于以礼教治国的周朝,同样离不开系统的律法,所有的军制、税赋、户籍管理、分封体系,都在这一时期得到系统的建立、完备;所谓的礼教,是建立在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基础之上,任何僭越都会遭到严惩,这本质上就是法治。

20、子楚和赵姬的儿子嬴政即位后尊其为仲父,朝野上下都得看吕不韦脸色行事。《吕氏春秋》同样也是由他主持编撰,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杂家代表人物。这样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从颍川走出来的。

21、在秦朝统一后,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已经被建立,此时过去的法家思想本应该放宽执行,但统治者却把法家思想进行了极端化发展,这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法家思想也从此时由盛转衰。

22、树立远大的政治目标,使用根本的政治手段,确立根本的政治保障,确保公权为公众服务,防止公共权力私人化。

23、李斯从看守粮仓的小吏一步步走到咸阳,为梦想而冒险,为命运而争斗,最终从一介贫贱布衣,跃升为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并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总结来说,他做到了以下三点:

24、此外,秦始皇极为后世所诟病的相信方术之士而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也表明他并不纯正地信仰法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了大量相关记载:

25、统一天下后,再看秦始皇,又用法家人李斯来做宰相,继续实行法家的暴政来治理天下。用治理秦国的方法来治理统一后的秦朝。李斯和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集大成者,李斯和韩非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除了李斯的政治上中央集权暴政之外,经济和文化上同样是采用统一的规范统治的。

26、首先,韩非子在著作《主道》、《解老》,中阐释了法家思想所认为的君主应该是没有过多欲望的人,法家思想认为欲望是混乱的根源。但是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很快就修建了阿房宫,皇陵等大型建筑,显然他并不是法家思想中所认为的圣明君主。

27、不过,基于法家“重农抑商”的基本主张,和政权安全性的考虑,秦朝强制推行盐铁国营。

28、韩非子的学说,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它能够帮助古代君王快速树立权威,促进社会稳定,在大一统和集权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从何而来?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又是什么呢?

29、法治改革,独尊法家,这是韩非作为法家代表的精髓所在,提出了法、势、术相统一的“法治”思想体系,假若不重视“法”,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30、对于李斯,他所在的时代,秦国刚刚结束割据征战,实现统一和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在经济与军事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李斯的法律思想对实现中国统并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郡县制和法令统一的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31、君权为大,清除世袭贵族,韩非认为国家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32、秦朝世代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一开始此地只是为周王朝饲养战马的一个小城,经济、文化发展都十分落后。

33、当然了,这一时期的繁琐法律条文、令人闻风色变的酷吏团体,也给西汉的政治带来了不少弊病。汉宣帝在位期间,曾经设立了一个名为“廷平”的监督职位,但也只是治标而已;

34、阴阳家虚妄的天命理论,加重了秦始皇实施暴政的自信

35、关于这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朱伟明就发表过题为《法家思想不是秦代唯一的立法指导思想》(《上海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的文章,认为“秦朝统治思想不仅仅是奉行法家主张,而是兼采儒家说,并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但该文在实际论述中,则主要是以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为基本素材,分析了秦统治思想中的儒家成分。朱伟明所讲的几个问题是:强调“忠君”“孝悌”为治国之本;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宜杨“仁义”与“宽惠”;宜扬“克己”与“节欲”;提倡官吏应具有“宽裕忠信”“听谏勿塞”的品德和作风。该文对于阴阳家的影响则略而无论。实际上,在秦的统治思想中,阴阳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儒家的影响,而于法家思想也并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