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
1、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
6、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7、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8、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
9、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0、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2、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13、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赏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比如用来谈表演,“质胜文则野”如同演小品,“文胜质则史”如同看春晚,“文质彬彬”那是看歌剧了。
15、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7、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20、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2、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3、字词解释: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 君 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4、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25、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6、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27、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28、试译: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29、第七章原文: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0、大意: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31、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3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3、译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啊,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4、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8、字词解释: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
39、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0、(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41、寓意:学者们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查清和填补空白,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
4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4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45、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7、(答案)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48、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9、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0、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5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5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3、三省:多次开展自我检查。特指多次。一说,是指三个层面。省,自我检查、自我反思。为人正直谋:帮人统筹规划事儿。
54、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55、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56、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的弱点,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