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1、梵是奥义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或最高实在。奥义书哲学家对梵的论证分为两种:
2、新时代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关注新问题、聚焦大问题、把握真问题,统筹发展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冷门学科。要重点建设一批探索客观规律、推动理论繁荣、增强原始创新的基础学科,发展一批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开创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力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通过科学定位、夯实基础、拓展领域、突出优势、创新培植、补齐短板的思路,使基础学科扎实稳固、应用学科更具活力、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冷门学科后继有人。
3、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中国人认为人有伦理观念,而自然没有,动物不会考虑这些东西。而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关系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规律比自然规律更广、更深,人类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这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漏洞,即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地排斥到了哲学研究的大门之外,被西方推崇的自然科学到了我们这里,都被扫地出门、遗忘和遗弃了。这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虽技术众多但却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思想根源之所在。
4、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对世界影响巨大。
5、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较近。
6、但是,面对新形势,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还应该看到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今年上半年,根据院d组部署,世界历史研究所进行了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从中反映出的问题有:学科建设有缺项、学术建设的理论方法缺乏新意、有些传统优势学科地位下滑、优秀中青年人才不足且还有流失、结合世界历史研究发挥的现实功用不够等。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在全所范围内组织了各个层次的大讨论,注重倾听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声音。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共同谋划世界历史研究所的未来发展。
7、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8、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前600一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的学派。他们认为宇宙可以用单独一个主要原理加以说明,这就是数;科学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是按照数组纵就绪的。
9、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10、第二种是按肯定方式描述,认为,梵是宇宙的始基,它创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是宇宙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广森林奥义书》(Ⅳ。1)中,梵被描述为有6个相征:智、受乐、有、无终、妙乐和安固。在《他氏奥义书》(v.3)中,梵被描述为世界万物的始基,"世界由识指引,支撑物是识,大梵是识"。"我",梵文Atman,音译"阿特曼",原意为"气息"、"呼吸"、"空气",引申为"个体灵魂"和"宇宙灵魂"。奥义书中,"我"有两方面含义:"小我"指个我、自我或个体灵魂,它是人体的各种器官的主宰体或人生命活动的中心,即主观世界的本质;"大我"指梵,它是宇宙的始基。例如,《他氏奥义书》(Ⅱ。1)和《广森林奥义书》(Ⅰ。1)中写到:"最初只有阿特曼",这里,"阿特曼"即万有本体梵。
11、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12、中国哲学不关心自然问题,一切研究的现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如:围棋的理论就是谈人生与兵法;对天地等自然的探讨要与人事相结合;等等。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的史学异常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走向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也兼是史学家。
13、首先,如果一本书里能够顺畅阅读,这本书里面至少有30%、甚至是50%左右的内容是跟你的知识背景是重叠的。但如果说这本书对你来说是全新的,跟原有的知识背景完全不重叠,实际上是无法阅读的。
14、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暑期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
15、“‘三大体系’相辅相成、互为基础。”龚云认为,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保障,话语体系是反映形式。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健全学科体系。要把作为指导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做大做强,把基础学科做扎实,巩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冷门学科。要让学术体系围绕学科体系展开,并通过话语体系的创新呈现出来。
16、邬达罗迦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他是印度最早的唯物主义者。传说他是拘卢般迦罗国的婆罗门,做过祭司教师。他提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的"物活论"。他把世界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归结为一种称为"实在"的细微的东西;他反驳了从无生有的理论,认为无中不能生有,有不在无中;他认为从"实在"产生火、水和土,火、水、土消散时又回到"实在"。邬达罗迦一方面承认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火、水、土三种原素构成的,同时又认为这些物质原素是由诸神"欲增多"的意志流出的,因而具有灵魂,这是一种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物活论的说明。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物质产生的,是物质的最精细部分。他说:"吃了的食物变成三个部分:它的最粗的部分变成了粪,不粗不细的部分变成了肉,最细的部分变成了灵魂;同样,喝了的水变成三个部分:它的最粗部分变成了尿,中间的部分变成了血,最细的部分变成了气息。"(《歌者奥义书》Ⅵ。1-2)他还反对吠陀祭祀的意义,宣传乐生的伦理思想。
17、不过总的来说将世界分为四大文化体系更准确一些,除非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个斗争的整体。
18、首先,这里的高效阅读不等同于经常大家所说的速度。
19、古印度文化的特点是涅槃,想的是如何超越生死,解决生死的问题。
20、面对基于“上帝审判”的“无上神权”,拒绝神权奴役的人们开始反抗,开始像中国人那样强调“人”的伟大,佛学实际也是这样一支崛起的力量,西方尊崇的上帝在佛教的四十八重天中仅居九重天。世俗的人、主张入世救世的人,开始旗帜鲜明主张人的权利,好像就是西方历史上的“启蒙运动”,“人权”概念由此产生。佛教道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儒释道在“人权”问题上达成共识,即人可以成佛成仙,佛仙则自觉庇佑度化人。佛与仙都没有被赋予特权,即诱导一群人以“圣战”的名义去屠杀另外一群人。
21、印度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跟宗教的融合,在印度,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那是没人理会的。无论你是无神论还是唯物论,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装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或学习。印度人很少关注自然与社会,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他们认为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你觉得美的事物可能别人未必有这种感觉。所以,一切评判的标准来自于人的“心”。(这点倒是很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学观)
22、这种观点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梵是大我,是宇宙的灵魂,不生不灭;我(小我)是个体的灵魂;小我不是大我,但不离大我,是大我的不可分部分,二者在本性上完全同一。我(小我)有多种形态,但梵是其根本,是真正的实在(最高本体)。认识到这点,即可获得精神上的极乐和解脱,达到至上的智慧;而认识不到这点,把梵与我看作是有差别的两种不同的东西,则是无明(无知)。梵我同一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23、但是,由于西方教义存在“异教徒”之说,加之实行“羊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西方国家展现更多的则是“兽性”的一面。凡西方列强,无不嗜血好杀、穷兵黩武,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纳粹主义、霸权主义,都产自西方,绝非偶然。
24、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25、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孕育和产生的璀灿的文化,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